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國產化浪潮中,光通信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正迎來從關鍵技術到產業生態的全鏈條突破。以北京光潤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九峰山實驗室為代表的創新力量,正在通過自主研發與生態協同,推動我國光通信產業從依賴進口走向自主可控。
光潤通作為中關村孵化的專精特新企業,自2008年成立以來,始終聚焦光纖通信設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從參與航天工程、世博會安保等國家重大項目,到推出搭載自研G350AM2芯片的100%國產網卡,光潤通逐步構建起覆蓋光模塊、加密設備、適配器、連接組件等多產品線的國產化矩陣。其硬件加密網卡、萬兆光模塊等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軍工、能源、金融等關鍵領域,實現了從芯片到系統、從產品到解決方案的全鏈條自主能力。
與此同時,在上游關鍵材料領域,九峰山實驗室成功突破6英寸磷化銦(InP)激光器與探測器外延工藝,填補國內大尺寸InP材料自主制備的空白。該技術不僅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更實現了從MOCVD設備到襯底材料的國產化協同,有望將光芯片成本降低30%–40%,極大增強國產光電子器件的市場競爭力。
光潤通與九峰山實驗室的突破,分別從“器件–系統”和“材料–芯片”兩個維度構建起國產光通信的技術底座。兩者共同體現出中國信創產業正在從單點技術突破走向生態協同創新:光潤通通過與麒麟、統信、飛騰等軟硬件廠商深度適配,推動國產化解決方案落地;九峰山實驗室則聯合云南鑫耀等材料企業,推進6英寸InP襯底的量產進程,完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
這些成果不僅大幅提升了我國光通信產業的安全性、可控性和競爭力,也為5G、工業互聯網、量子通信等未來基礎設施打下堅實根基。在中國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背景下,光通信國產化已不再僅是技術替代,更是構建數字經濟新生態、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核心支撐。從一根光纖、一片芯片,到一個生態、一套標準,中國光通信正以“專精特新”為引擎,走出一條從追趕到引領的自主創新之路。